说起模式口大街,恐怕不是老北京人的话还真会有些感到陌生。但是如果跟您说模式口从前是京西古道的起点,这里商贾繁华,通商频繁,旅馆业、餐馆业也是高度发达,而这里的承恩寺也有着富可敌国的财富,以至于都不开门迎客,这样一个谜一样的模式口吸引了一些对人文历史感兴趣的驴友来寻踪...
![]()
沿一号线一直坐到苹果园总站再倒311路,到金顶街北口站时突然有豁然开朗之感。刚刚还被仿佛成片火柴盒的首钢宿舍区包围,突然出现了一座明清风格的小镇,而且绝非生硬的仿古建筑。
模式口以前叫磨石口,因为出产上好的磨刀石而得名。1922年,磨石口村成为老北平市郊第一个通电的村庄,于是第二年改村名为模式口。模式口一带还是饲养骆驼最多的地方。老舍笔下的祥子正是因为被当兵的抓差到了磨石口,然后偷了三匹骆驼逃命才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
“现在打城里来模式口,是得费点事。不过想当初这里可辉煌着呢,知道驼铃古道吗?就是打我们门口过的。”坐在街口闲聊的一位老住户指着路,一脸骄傲的表情。这位郝大爷小时候可是亲眼看到过“祥子们”赶着驼队和脚力,没白天没黑夜地穿镇而过。但随着附近铁路、公路在解放后越修越多,赶驼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最终消失,古镇这才慢慢地萧条下去。
![]()
而一位当地老人指着远处的山势,给出了这里当初繁华的另一个原因:此地两面是高耸的峭壁,行至此处道路陡然变得狭窄,成为咽喉;而两旁树林茂密、极易藏身,经常有强盗之流借此地势兴风做浪;再加上时局动荡,官兵上山多次清剿都无功而返。这让行人商贾行至此处都极为谨慎,慢慢的在磨石口逐渐形成了一条像景阳岗一样的不成文规定——“天黑不过镇”,不过也直接刺激了此地早年的餐饮、住宿甚至休闲娱乐业的发展。“街面上好多明显不是私宅的建筑,当年全是饭馆和客栈,得有三四十家。”走进一处格外宽敞的院门,居然发现了古老的拴马桩,得,当年接待驼队商旅的大车店到了。
模式口古镇风貌完好程度不亚于周庄、乌镇,又保持了没有过度开发的原生态,模式口镇让不少驴友与影友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早知模式口,何必下江南”。
如今的模式口民风可谓相当纯朴,但当年既然是繁华的要冲,商场难免尔虞我诈。为中和铜臭气,这里自古即有广建寺庙的风俗。如今还有19座之多,而领衔的主角,自然是模式口大街上最为显眼的建筑——承恩寺。
![]()
从建在临街的一处高台之上的巍峨山门前走过,不留神准得吓一跳。因为它不同于一般建在市井的小庙,俨然是一座禅林宝刹。这座庙从建寺以来就有“三不之规”,也就是不受香火,不做道场,不开庙。说白了就是不对大众开放。原来承恩寺鼎盛之时,模式口的半条街都是它的庙产,和尚们不缺那点香火钱,所以干脆店大谢客了。
直到解放后,才有一群人有幸一探寺内玄机。即便在围墙之外,也可以看到四角上四个突出的石楼,那便是古代的防御设施——碉楼,用来保卫重要的皇家庙宇。更为绝妙的则是寺内的壁画,完全是明代真迹,而且画工绝非民间工匠所为,完全是宫廷画派的特点。
![]()
声明: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文章内容仅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来源:https://ihuipao.com/topic/yvkrBMpD5416mWn9281Z